|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高平文化发展纪实

高平文化发展纪实

关键词:太行山 文化 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高平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aop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7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太行山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大山上浇铸了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她的西南边缘,有一块古老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上,这就是山西省高平市。
  走进高平,我们怎能不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那宏伟壮丽的体育中心,那一座座漂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大楼,那一个个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那一册册充满时代气息的农家图书,那一排排安装齐整的健身器材,那一个个设施先进的灯光篮球场,那一个个修葺一新的舞台,还有雕塑矗立,鲜花簇拥的文化休闲广场,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似乎都在向你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向你展示着这座城市的迷人景象。
  在这片约占共和国版图万分之一的神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高平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还是闻名全国的“煤炭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高平市通过建立健全市、乡、村、户四级联创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创新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
  在新农村文化创建过程中,加强实绩考核和目标管理,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惩,把软任务变成了 “硬指标”。市、乡、村都建立健全了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文化建设有人管、管得好。在推动文化建设由“短期行为”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低保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创建工程的补助政策和文化低保政策。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新农村文化示范村、达标村建设都制定了具体的补助政策,对人民剧团、上党梆子剧团等实行按演出场次进行补助的政策。
  高平市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社会组织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转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形成了以文化部门和乡镇为主力、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明确了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阵地建设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为打造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平台,近年来,高平市共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亿元,一批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市级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资1.2亿元建成了山西省首家县级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地下停车场、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三馆三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总投资1.2亿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博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底,在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建成了300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村、达标村,全部达到了有文体活动中心,有农家书屋,有健身园,有水泥地面的篮球场,有舞台,并同时开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与此同时,高平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另外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2007年以来,高平市先后实施了文化低保、文化下乡、农村电影“2131”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连续三年,对建国以来从未唱过戏的104个行政村和重点老区村,每年免费送戏一台。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大力开展送戏曲、送文艺、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0场、送电影1万余场、送图书5000余册。
  近年来,高平市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先后创作了历史戏折子剧《惊疯》《再教子》,现代戏《土豆宴》《梨花庄的犟姑爷》《红腰带》,大型历史剧《魂断长平》等。特别是新编历史剧《陈圆圆》在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荣获了创作、导演、表演等12个奖项,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此外,高平市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创作拍摄的7集上党梆子电视连续剧《婶娘》,在央视和省电视台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上党梆子推向全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文化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是艺术人才新人辈出。近年来,高平市大力培养戏剧尖子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如拿到省级以上的获奖演职员可以享受市政府的津贴等,同时解决了演职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艺术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编历史剧《陈圆圆》参加全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后,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杜建萍于2003年又荣获山西省第九届戏剧“杏花奖”,2004年再次获“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金奖”的桂冠。至此,我市两个戏曲专业团体已有一朵“梅花”、两朵“杏花”、省级以上奖项的获奖演职员31人。二是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今年,高平市公开选拔和配备了15名综合素质较高、具有文化专长的文化副乡镇长,充实了乡镇文化管理力量,同时积极招聘更多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文化工作者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建立乡镇文化站业余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充实乡镇文化人才队伍。另外,采取资金扶持、专业人才指导、专业团体带动等办法,引导和推动各类业余文艺团体有序地发展和壮大。初步统计,目前高平市活跃着舞蹈队、秧歌队、管乐队、锣鼓队、太极队、门球队、八音会等文体团队达300余支,摄影、剪纸、布艺、根雕等特色文化户2000余户,各类文体协会达30余家,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30年,高平市以文化之心对待文化,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喜人。2006年高平市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非遗的挖掘、保护、整理、申报等工作。2008年出台了《高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今年又完成了我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收集非遗线索867条。目前高平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0项,“高平刺绣”上升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二是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高平市是个文物大市,文物资源丰富,据统计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10处,其中,国保单位11处,省保单位11处,市保单位14处。近几年市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此外还加大了对各种文物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全力守护好市民的精神文明家园。
  高平市坚持每年组织文化市场经营业主进行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培训。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对“网吧”实行了零点断网制度、夜间巡查制度、逐日上网登记制度,安装了网吧视频监控平台;音像、图书经营单位建立了进销货登记制度;成立文化产业经营者联合协会和网吧行业协会加强自身的管理。另外还聘请了30名乐于奉献的同志,组建了“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建立了举报制度,初步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综合治理体系。今年,高平市陆续开展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平安文化创建、娱乐市场专项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城市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印刷业专项整治等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车辆280余车次,执法人员1240余人次;网吧行业责令停业整顿3家,歌舞娱乐场所取缔无证经营2家;制止演出市场侵权行为1起;收缴盗版、低俗等非法音像制品近6000盘 (集中销毁5000多盘),收缴盗版、低俗等非法出版物近6000册(集中销毁5000余册);与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取缔“黑网吧”5家,收缴主机45台,收缴交换机5台。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使文化市场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今日高平,美丽富饶,和谐文明;今日高平,文化繁荣,蒸蒸日上。我们相信,高平这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文化事业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谱写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高平文化始于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岁月沧桑,神农播五谷,尝百草,遗留了几多令子孙后代遐思不尽的美丽传说和劳动号子。高平这块厚实的黄土地,蕴涵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特色鲜明的丹河地域文化。千百年来,民间文化是高平文化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无疑,八音会、上党梆子、高平鼓书、九莲灯、剪纸、面塑等民间艺术是名闻遐迩的艺术瑰宝,就是几近消失的打铁花、半夜娶媳妇等风俗也有无穷的乐趣。

        高平民间文化流淌在高平人的骨子里,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多少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原因,这些民间文化或远或淡地离开我们的生活,只是成了婚姻文化、街头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的点缀。如今恰逢盛事,文化中兴,高平民间文化煜煜生辉。政府把发掘弘扬民间文化作为做大做强高平文化的切入点,把高平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这就为高平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唱响了高平文化的旋律。上世纪九十年代,民间艺人申富才将高平鼓书推向了艺术极致,唱片音乐至今令无数人如痴如醉。近年上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音会、上党梆子、高平鼓书、九莲灯、剪纸、面塑等民间艺术,赴省进京,夺冠凯旋,更是让高平民间艺术声飘九州。我们不至一次地聆听着艺术家张爱珍们凝润清丽、荡气回肠的梆子腔,应声击节。八音铿锵,火辣辣声震黄土高坡,沟沟壑壑、村村寨寨,到处演绎着婚丧嫁娶的悲喜人生。贴满丹河畔千家万户的红窗花,剪出了城乡和谐的图画。一团面,平淡无奇,竟在农家女人手里揉捏出千姿百态,妙不可言。《高平是我家》旋律明快,作曲家巧用九莲灯的音乐元素,使我们的市歌深受老百姓的热爱,朗朗传唱。打铁花、爆玉米花、推碾子等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已成为表现高平风俗的街头雕塑。

        高平民间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他们多是自娱自乐,丰富自己的生活。但他们对自己所钟爱的艺术,有时就是义无返顾。近日有幸观摩了上党梆子戏迷票友大赛,为我们身边的参赛选手激情四射的精神感染,他们没有亲友团,确敢于单枪匹马登台高歌一曲,或许曲调偏锋,台步乱阵,冷于气息,也能赢得高调的掌声。高平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如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文化活动成为了提升生活品位的必须,文化领域新人辈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平作家丛书赫然摆上了书架,彰显高平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高平作家也从容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于民间,成绩不俗的书画、摄影创作队伍,其作品进入了全国观众的眼球。于是我明白了高平民间文化的河流,浩浩汤汤,必将流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政府创新文化体制,大力发展具有高平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大手笔实施文化兴高战略,通过文化这个独特窗口,让高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高平,打造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生态园林文化,成就显著,名闻遐迩。高平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潜力巨大,文化名村建设又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亮点。高平文化迎来了艳阳天。

      为高平文化喝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