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高平七佛山石窟

高平七佛山石窟

关键词:高平七佛山石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高平七佛山石窟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aopingzx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901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驾车从高平下高速,沿着曲辉路至米山村北拐,便驶入了一条新建的通往大粮山景区的旅游公路上。公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生态林,郁郁葱葱,茫茫苍苍,有柏杨、柳树、塔松等多种树种。虽然4月份天气已经开始热了起来,但一进入山区,一股清新扑面的凉爽空气,直沁心脾。        

石窟位置恰在定林寺的主轴线上

        行至大粮山景区后,抬眼望去西侧就是大粮山,著名的高平八景之一“大粮积雪”就在此。东侧是七佛山。车子朝七佛山方向继续行进,没想到路的尽头竟然有座千年古刹——定林寺。古刹前有棵千年古松,显得苍劲挺拔。门前广场依然是秀峰环绕,温适舒爽,空气清新,深吸一口,足可以把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

        “七佛山石窟就在这半山腰上!”随记者一同前来的原高平市文博馆馆长常四龙说。前来寻访的还有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程勇。原以为七佛山石窟就在这定林寺周围,没想到在半山腰上。看着这座千年古刹,不禁想,这石窟和定林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常四龙说,关系很密切。据记载,七佛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定林寺在唐代已经存在。山上有多处石窟,石窟一般都是寺院所在地,那么可以断定这里曾经有寺院存在,而这些石窟都在定林寺的后山上,位置又在定林寺的主轴建筑线上。这么看,定林寺和半山腰上的这些石窟应该曾经是一个整体。常四龙坚持自己的观点:“当地人把这些石窟称为“七佛山石窟”,而我认为称之为“定林寺石窟”更为准确一些。”

        当地人叫“锣鼓洞”

        七佛山石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造像技艺上来讲,都无法与羊头山石窟相比,因为目前仅存的石窟只有一处还能看出石窟里的石像,所以七佛山石窟错过了前两次的文物普查,一直到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才被收入其中。

        从定林寺山门的东侧,有一条曲折小路通往七佛山的顶端。这里正在修建旅游石阶,上山的小路更加难走。在半山腰上环顾四周,从大粮山到七佛山、定林寺,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郁郁葱葱,俨然一处天然大氧吧!

        当记者接近半山腰时,一个石洞出现在眼前,远远地从外面向内看,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走到跟前探进头去,借着光线定睛一看,震撼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洞内一佛二菩萨造像,整体风格面容清秀、神态祥和、服饰华美,其中佛陀的造型为站立式,头部为桃尖形,双肩齐挺,里穿僧祗衣,外披通肩式袈裟,腹部系带,大袖长衫,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高举,施大无畏印;二菩萨的造型亦为站立式,头戴宝冠,上身披帔帛饰项圈和短璎珞,下身着长裙。”

        常四龙介绍说,这个石窟就是被称之为定林十景之一的“锣鼓洞”,也是七佛山石窟目前仅存的较完整的石窟。当地老人们回忆,很久以前,锣鼓洞洞口很小,里面黑乎乎的,不像现在阳光可以照射进去。以前当地人路过此处时,将石头投入后,会发出碰击石壁的声音,犹如锣鼓的响声,铿锵有力,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锣鼓洞”。

        “锣鼓洞内的石像从雕刻技法上看,造像以阴刻为主,手法细腻、圆润、匀称、贴体。馒头状高肉髻,明显受到明显受到南朝汉族褒衣博带服饰式样的影响。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造像形象相比较,七佛山石窟的造像风格更接近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 ”常四龙分析。

        锣鼓洞内的石像保存得相对比较完整,其周围20余米处,还有几处石窟和石壁,但因年代久远,石像都已被风化,有的不仔细观察,甚至都看不出这里曾有过石像存在。

        更接近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

        七佛山石窟位于高平七佛山山间,是高平石窟文化遗迹之一。

        高平目前还遗存有丹朱岭石窟、羊头山石窟、大佛山石窟、高庙山石窟、釜山石窟等石窟文化遗迹。为何这么多的石窟都相对集中于高平呢?

        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程勇对此有这自己的见解,“1500余年前,当时的北魏平定凉州,统一中国北方,因战乱阻挠的西域交通得以恢复,以龟兹和凉州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东传。与此同时,北魏王朝加速完成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嬗变,统治阶层不再以巫术、杂术、多神崇拜为主,改为礼佛,佛教逐渐演变成北魏王朝的国家宗教,高度依附于皇权。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公元494年,北魏王朝带着对中原文化的仰慕神往,毅然迁都洛阳。自此建州长平郡,作为联系北魏南北两京(北者大同、南者洛阳)的交通要道,在两京开凿石窟之风的引领下,高平地区也相继开凿了一些石窟,以便于信士礼佛、宣扬佛法。”

        据记载,在北魏时期,高平米山镇就是通往都城洛阳的交通要道,也是交通重镇。在唐朝,米山被称之为盖州,其管辖内有陵川、高平、泽州和丹川县。虽然当时盖州仅仅存在了半年时间,但其交通重镇地位不可忽视。既然是重镇,肯定是人口聚集之地,定林寺和石窟建在此处也就不难理解了。

        程勇介绍,与七佛山石窟约同时期开凿的羊头山石窟,山上原有清化寺,为羊头山石窟建筑群的附属礼制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并改额清化,始称清化寺。今清化寺唐代建筑已不存,但寺院周边开凿的石窟造像依然铭刻于山间,追忆着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程勇进一步分析说:“将七佛山石窟与临近的羊头山石窟、大佛山石窟的造像形象对比,相异之处较少,相同之处居多,更接近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仅在石窟开凿的规模和时间上有所不同,羊头山石窟规模较大且分散,定林寺石窟、大佛山石窟较小相对集中;前者开凿时间略早于后两者。三处石窟均开凿于佛教自西域东传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为兴盛;受中国传统儒教思想的影响,石窟形象中没有裸体形象;主窟造像组合,以一佛二菩萨形象居多,一佛二弟子较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